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少血

少血,又稱血虛,是指血液不足的病理現象。血是人體重要的物質基礎,與氣、津液共同構成人體的“精微之物”,具有營養臟腑、濡養全身的作用。血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先天不足:先天血液不足,由父母遺傳而來。
  2. 後天失血:外傷、手術、月經過多等原因導致大量血液流失。
  3. 飲食不當:長期食用生冷、辛辣、油膩等刺激性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引起血虛。
  4. 勞累過度:過度勞累損傷氣血,導致血虛。
  5. 情志不遂:長期情緒不佳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血液的生成和運行,導致血虛。

血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面色蒼白、脣色淡白、爪甲蒼白:由血液不足,無法上榮於面,導致面色蒼白。
  • 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:由血液不足,無法上榮於頭目,導致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。
  • 四肢乏力、腰膝酸軟:由血液不足,無法濡養四肢,導致四肢乏力、腰膝酸軟。
  • 月經量少、色淡、經期延長:由血液不足,導致月經量少、色淡、經期延長。
  • 舌淡苔白、脈細弱:由血液不足,導致舌淡苔白、脈細弱。

血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補氣養血:氣血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,氣虛導致血虛,血虛也導致氣虛。治療血虛首先要補氣,增強氣血生化之源。常用的補氣藥物有黃芪、黨參、白朮等。
  2. 養血滋陰:血虛常伴陰虛,養血滋陰同時進行。常用的養血滋陰藥物有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等。
  3. 活血化瘀:血虛久了會導致血液瘀滯,所以在補氣養血的同時,需要活血化瘀。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、赤芍、桃仁等。

血虛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注意飲食調養:多吃富含蛋白質、鐵、維生素的食物,如瘦肉、魚蝦、蛋類、豆類、蔬菜、水果等。
  • 避免過度勞累:勞累過度會損傷氣血,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情緒:情緒不佳會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血液的生成和運行,要保持良好的情緒。
  •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:適當鍛煉可以增強體質,改善血液循環,有助於預防血虛。

少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。因此,出現少血癥狀時應及早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