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血

在中醫學中,「少血」指人體津液與血液虧虛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,原文提及:「腎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而赤者,當病折腰;其軟而散者,當病少血,至令不復也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注解時進一步闡明:「腎主水,以生化津液,今腎氣不足,故當病少血,至令不復也。」意指腎氣虛弱時,其主水及生化津液的功能受損,導致血液化生不足,形成「少血」之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五臟的關係

    • 腎為根本:腎藏精,主骨生髓,髓能化血。若腎精虧虛,則骨髓不充,血之化源不足,進而引發少血。
    • 脾胃為氣血之源:脾胃運化水穀精微,上輸於肺,化生為血。若脾胃虛弱,水穀不化,則氣血生化無源,亦致少血。
    • 肝主藏血:肝血不足時,可能因藏血功能失調,或疏泄失常影響氣機,間接導致全身血液虧虛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精虧血少:長期勞倦、房事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,使精不化血。
    • 津血同源耗損:熱病傷津、大汗、嘔瀉過度,津液大量流失,亦會導致「津枯血燥」。
    • 慢性失血:如崩漏、便血等長期出血,直接耗傷陰血。
  3. 臨床表現

    • 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無華。
    • 頭暈目眩,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。
    • 形體消瘦,皮膚乾燥,毛髮枯槁。
    • 舌質淡,脈細弱或芤(尤常見於失血後)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血虛:泛指血液不足,範圍較廣,可能由失血、化源不足或消耗過度引起。
  • 少血:更強調「津血俱虧」,尤其與腎氣不足、津液生化障礙相關,病機上偏重於根本性的化源衰竭。

古籍延伸

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說明血的生成依賴中焦脾胃;而《張氏醫通》亦指出:「血之源頭在乎腎。」進一步呼應腎精化血之理論。少血之證,需從腎、脾、肝三臟調治,兼顧滋陰、補血、益氣等法,以恢復氣血生化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