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陽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陽病
病名。為六經病之一,首載於《傷寒論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邪氣鬱於半表半里之間,屬少陽經氣不利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少陽病之成因,主要有二:

  1. 直中少陽:因正氣虛弱,氣血不足,腠理疏鬆,外邪乘虛侵襲少陽經。
  2. 傳經致病:太陽病未解,邪氣內傳,深入少陽,正邪交爭於半表半里。

少陽為樞,主司氣機升降出入。邪犯少陽,則樞機不利,三焦氣化失司,膽火內鬱,故見一系列半表半里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少陽病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口苦:膽火上炎,津液被灼。
  • 咽乾:少陽鬱熱,津液不布。
  • 目眩:膽經循行目系,熱邪上擾清竅。
  • 往來寒熱:正邪相爭,時而勝負交替。
  • 胸脅苦滿:少陽經氣鬱滯,經絡不通。
  • 心煩喜嘔:膽熱犯胃,胃氣上逆。
  • 嘿嘿不欲飲食:膽木克脾土,脾胃運化失職。
  • 脈弦:少陽主木,脈應弦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少陽病治宜 和解少陽,調和樞機,扶正祛邪,主方為 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)。此方寒熱並用,攻補兼施,能疏利少陽氣機,透達半表半里之邪。

若病情兼夾他證,則需隨證加減:

  1. 兼太陽表證:見發熱惡寒、肢節疼痛,宜 柴胡桂枝湯,和解少陽兼解表邪。
  2. 兼陽明里實:見心下痞硬、便秘,宜 大柴胡湯,和解少陽兼通腑瀉熱。

病勢轉歸

少陽病居半表半里,其轉歸有二:

  • 向外:邪從表解,轉出太陽。
  • 向內:邪入里化熱,轉屬陽明或陷入三陰。

臨床須審證求因,把握病機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