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陽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陽脈

少陽脈為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脈絡,屬足少陽膽經,為十二正經之一,循行於人體側面,主司氣機疏泄與陽氣調達。其名「少陽」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意指陽氣初生之態,位居半表半裏,兼具樞紐之能,與少陽經腑(膽)共同調節人體氣血陰陽之平衡。

循行路線

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記載,少陽脈起於外踝前緣(足臨泣穴附近),沿下肢外側上行,經「魚股」(大腿外側近髖部),過脅肋,上抵頭側,終出於目外眥(瞳子髎穴)。《靈樞·經脈》進一步補充其分支: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並與其他經脈交會於頭側,形成完整的循行網絡。

病候與主治

少陽脈為病,多因氣機鬱滯或外邪侵襲所致,臨床表現可分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兩類:

  1. 是動病(經氣異常):

    • 心脅脹痛,轉側困難,甚則肢體僵硬。
    • 陽氣上逆(陽厥),見足外翻、皮膚乾枯無澤(「無膏」)。
  2. 所生病(經脈所主病症):

    • 頭頸痛、偏頭痛(少陽頭痛)。
    • 脅肋脹滿、瘧瘧(往來寒熱)。
    • 關節疼痛,尤以髀樞(髖部)、膝外側、足中指痹痛為著。
    • 自汗出、振寒(寒戰),反映少陽樞機不利。

少陽脈與六經辨證

在《傷寒論》六經體系中,少陽病以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為綱,脈象弦細,病機為「邪踞半表半裏」,治法當和解(如小柴胡湯)。少陽脈循行區域的病症(如偏頭痛、耳鳴、脅痛)亦常從膽經論治,針灸取穴以足臨泣、陽陵泉、風池等為主。

與其他經脈關係

少陽脈與厥陰肝經相表裏,肝膽互為影響,故情志鬱結易致少陽氣滯;另與手少陽三焦經同氣相求,共司水火升降之途。其循行過耳、目、側頭部,故耳疾、偏頭痛多從少陽辨治。

少陽脈之理論,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與臨證實踐,不僅是經絡辨證的基礎,亦為針藥並用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