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陽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陽維
經外穴名,首見於唐代《外台秘要》,載其位置「在內踝後一寸動筋中是」,後世考證發現其定位與足少陰腎經之太溪穴相近。近代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進一步修正,將少陽維定位於太溪穴與復溜穴連線之中點處,屬經外奇穴範疇。
定位與解剖
少陽維穴位於足內側,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(太溪穴)上約0.5寸,或太溪與復溜(內踝尖上2寸,跟腱前緣)之中點。其下層為脛神經與脛後動脈分支,局部解剖涉及比目魚肌肌腱及深層屈趾長肌。
經絡屬性與功能
雖名「少陽維」,然其位置鄰近足少陰腎經,與腎經氣血相通。中醫理論中,腎經主水液代謝與下肢功能,故少陽維可調節下焦水濕運化,兼疏泄少陽經氣之鬱滯。其作用機理包含:
- 通絡利濕:改善下肢水腫、腳氣病(維生素B1缺乏症之中醫對應證候)。
- 清熱解毒:輔助治療慢性濕疹、皮膚瘡瘍(如狼瘡之濕熱瘀阻型)。
- 活血舒筋:緩解下肢麻痹或氣血不暢所致之運動障礙。
主治病症
- 腳氣病:下肢腫脹、麻木,屬濕邪流注。
- 皮膚疾患:下腿慢性濕疹、結締組織病(如紅斑性狼瘡之局部症狀)。
- 經絡病:下肢痿痹、足跟痛,與腎虛或經絡瘀阻相關者。
針灸操作
- 針法:直刺0.3-0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足底放射。
-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病症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合三陰交(健脾化濕)、陰陵泉(利水滲腫)增強療效;若屬熱毒蘊結,可加刺血海(涼血解毒)。
少陽維作為經外奇穴,其應用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維,結合腎經與少陽經氣之調節,於下肢病症中具特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