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疰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疰痢
蟲疰痢,又稱「蠱註痢」,為中醫痢疾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痢證匯參》卷四。其名「蟲疰」,意指病因與蟲毒侵襲、疰邪內蘊相關,臨床以腹痛、下痢膿血、裏急後重為主要表現,並常伴隨特殊之蟲毒徵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蟲疰痢多因飲食不潔,攝入蟲毒穢濁之氣,或濕熱疫毒蘊結腸道,久滯成蟲,侵蝕腸絡所致。蟲毒與濕熱互結,腐敗氣血,化為膿血,故見痢下赤白;蟲體擾動腸腑,則腹痛陣作、裏急後重;若蟲毒上攻,亦可見嘔惡、面黃肌瘦等症。
臨床特徵
- 下痢特徵:痢下黏液膿血,色暗紅或夾雜異物,或見細小蟲體,氣味腥臭。
- 腹痛:臍周或下腹絞痛,時作時止,蟲動則痛劇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,甚則可見脣口生瘡、爪甲不榮等蟲毒外候。
證型辨析
蟲疰痢與一般濕熱痢、寒濕痢有別,其關鍵在於「蟲毒為患」:
- 濕熱痢:純見濕熱下迫,痢下赤白,肛門灼熱,無蟲證表現。
- 蟲疰痢:必見蟲毒徵象,如糞便夾蟲、腹痛如鑽,或既往寄生蟲病史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殺蟲解毒、調氣活血」為主,輔以清熱化濕。
- 主方:
-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寒熱並調,安蛔止痢,適用於蟲疰痢寒熱錯雜者。
- 黃連解毒湯合化蟲丸:清熱燥濕,殺蟲消積,適用於濕熱蟲毒熾盛者。
- 加減:
- 腹痛甚者,加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。
- 血痢明顯者,加地榆、槐花涼血止血。
- 蟲積久留者,加使君子、雷丸驅蟲消疳。
古籍論述
《痢證匯參》指出蟲疰痢與「蠱毒」相關,強調「蟲蝕腸腑,痢下污濁」,其病機深重,需辨蟲毒之性而治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痢下見蟲,當先殺蟲,後調氣血」,凸顯蟲疰痢治療之特殊性。
此證雖屬痢疾範疇,然因蟲毒內擾,治法迥異於常痢,臨證須細察蟲象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