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陰病

少陰病為六經病之一,屬外感熱病發展至心腎陽氣虛衰或陰虛火旺的階段。其病位主要在少陰經,涉及心、腎兩臟,因少陰為水火之臟,主藏精氣而司元陰元陽,故少陰病可表現為陽虛陰盛或陰虛陽亢兩大類證型。

病因病機

少陰病多因正氣虛弱,邪氣內傳所致,具體可分為以下三種傳變途徑:

  1. 直中少陰:素體心腎陽虛,寒邪直中少陰,導致陰寒內盛。
  2. 太陰傳變:太陰病久,脾陽虛衰,進一步累及腎陽,形成少陰寒化證。
  3. 太陽傳變:太陽表證失治或誤治,邪氣內陷少陰,或從寒化,或從熱化。

主要臨床表現

少陰病以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為提綱證,反映氣血虛衰、精神萎靡之象。根據病性不同,可分為寒化證與熱化證兩大類:

1. 少陰寒化證

為少陰病之本證,因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所致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陽虛陰盛:惡寒蜷臥,四肢逆冷,面色蒼白。
  • 脾腎陽衰:下利清谷(完谷不化),小便清長。
  • 陽氣虛脫:脈微欲絕,甚則冷汗淋漓,神志昏沉。

治法:溫經回陽,急救真火。
代表方劑

  •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——溫補心腎,回陽救逆。
  • 通脈四逆湯(加重薑、附)——用於陽衰陰盛,脈微欲絕者。
  • 白通湯(附子、乾薑、蔥白)——治陰盛格陽,面赤煩躁。

2. 少陰熱化證

因少陰陰虛,邪從火化,虛熱內擾所致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陰虛火旺:心中煩熱,不得臥寐,口燥咽乾。
  • 虛熱上炎:咽痛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熱擾心神:夜寐不安,甚則譫語。

治法:滋陰清熱,交通心腎。
代表方劑

  • 黃連阿膠湯(黃連、黃芩、阿膠、白芍、雞子黃)——清心火,滋腎陰。
  • 豬苓湯(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)——治陰虛水熱互結,小便不利。

少陰病兼變證

少陰病病程中可能出現以下特殊證型:

  • 少陰兼表證(麻黃附子細辛湯證):素體陽虛復感風寒,見發熱、脈沉。
  • 少陰陽鬱證(四逆散證):陽氣內鬱不達四肢,見四肢逆冷、腹痛泄利。
  • 少陰咽痛證(甘草湯、桔梗湯證):虛火上炎或風熱客咽,見咽喉腫痛。

總結

少陰病為六經病之危重階段,寒化證屬陽虛陰盛,亟需回陽救逆;熱化證屬陰虛火旺,當滋陰降火。臨證須辨明寒熱,謹守病機,方能轉危為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