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經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陰經腳氣

少陰經腳氣為腳氣病之一,主要因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侵襲,流注足少陰腎經所致。此病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三,其病機與足少陰腎經的循行密切相關。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循內踝後方,上行至腘窩內側,再沿大腿內側後緣貫脊屬腎,絡膀胱。邪氣客於此經,則氣血運行受阻,引發一系列經絡及臟腑症狀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腰脊疼痛,並沿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出現不適,如足心、內踝、跟腱、腘窩內側、大腿內側等處疼痛。邪氣上逆時,可衝擊胸咽,導致胸悶氣逆、吞咽困難,甚則飢不欲食。腎經連屬臟腑,故亦見面黑、小便淋瀝不暢、咳唾不止等腎氣不固之象。情志方面,因腎主恐,患者易出現驚恐不安、心悸不寧;若濕邪下注,則見小腹脹滿不仁。

辨證分型
根據外邪性質及症狀特點,少陰經腳氣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風勝:以自汗、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,風性善行數變,故症狀多變。
  2. 寒勝:無汗且疼痛劇烈,寒性凝滯,氣血不通則痛甚。
  3. 暑勝:兼見心煩熱躁,暑邪耗氣傷津,擾亂心神。
  4. 濕勝:肢體重著腫滿,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通少陰經氣、祛邪扶正為原則,常用溫補腎陽、散寒除濕之法。

  • 八味丸(腎氣丸):為基礎方,溫補腎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兼寒濕者。
  • 若風邪偏盛,可配合獨活寄生湯加減,祛風濕、益肝腎。
  • 寒甚者,加附子、細辛以溫經散寒。
  • 暑濕明顯者,可佐以清暑化濕之品,如六一散、藿香等。

病機與經絡聯繫
少陰經腳氣不僅反映經絡病變,更涉及腎臟功能失調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水液代謝,邪犯少陰,可影響水液運化,導致濕聚腫滿;腎陽虛衰則氣化無力,故見小便不利。此外,足少陰經脈「貫脊屬腎」,故腰脊痛為其典型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坐骨神經痛或腰椎病變有部分重合,但中醫辨證更注重整體與經絡聯繫。

此病之治療需緊扣「少陰為樞」的特性,調和陰陽,既祛外邪,亦固根本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