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陰痙

病名:少陰痙為少陰病之一種變證,屬六經病中「少陰病」範疇,兼見痙症表現。此證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訂正傷寒論注》,後世醫家如《張氏醫通·諸風門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治法。

病因病機
少陰痙多因少陰本虛,寒邪深入,或汗下過度,損傷真陽,致陰寒內盛,筋脈失於溫煦而拘急成痙。少陰屬心腎二臟,主水火之藏,陽氣衰微則陰寒凝滯,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故見筋脈攣急、項背強直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典型症狀:惡寒蜷臥,身形拘急,頭俯難仰,甚則「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」(即因脊背強直而無法直立,僅能蜷曲如弓)。
  2. 三陰痙共通症:手足厥冷、筋脈拘急、汗出不止、項強、脈沈細。
  3. 少陰痙特徵:閉目合面(因陽氣虛衰,神機不運),兼見舌淡苔白滑。

治法方藥
治宜溫補少陰,回陽救逆,佐以緩急解痙。

  • 主方:參附湯加甘草、乾姜。
    • 人參大補元氣,附子溫腎助陽,共奏回陽固脫之效;
    • 乾姜助附子溫中散寒,甘草緩急和中,兼調諸藥。
  • 加減:若寒濕偏重,可合真武湯化裁;若兼痰濁內阻,酌加半夏、茯苓。

與他證鑑別

  1. 太陽痙:屬表實證,見發熱惡寒、脈浮緊,治宜葛根湯發汗解肌。
  2. 陽明痙:裏熱熾盛,伴壯熱煩渴、脈洪大,用白虎湯清熱生津。
  3. 太陰痙:以腹滿吐利為主,理中湯溫中散寒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少陰痙屬「陰寒內盛,陽氣不伸」;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指出三陰痙皆本虛標急,少陰痙尤重心腎陽衰,需峻補元陽為先。

此證預後與陽氣來復相關,若治療得當,陽回痙止;若陰寒過盛,陽氣耗絕,則易轉為危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