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陰脈
少陰脈為中醫經脈名,屬足少陰腎經,為十二正經之一,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裏。其循行路線及生理病理特徵,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記載,後世醫家如《靈樞·經脈》等典籍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。
循行路線
據帛書所述,少陰脈起於足底,繞行內踝後方,沿小腿內側上行,穿過腘窩中央,繼而沿脊柱內側深入,絡屬腎臟,並上行挾舌根。此描述與《靈樞》所載足少陰腎經「起於小趾之下……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大致吻合,惟帛書更強調其與舌、脊柱的聯繫。
病理表現
少陰脈異常可引發多種病症,帛書稱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產病」:
-
是動病(經氣逆亂):
- 呼吸急促(「如喘」),起身時視物模糊(「目膜如毋見」)。
- 心神不寧,如懸空感(「心如懸」)、易驚恐(「恐人將捕之」)。
- 氣血不足,伴面色晦暗(「面黭若炭色」)、咳血(「咳則有血」),屬「骨厥」之證,與腎主骨生髓功能失調相關。
-
所產病(經脈所主病症):
- 口舌乾裂(「舌坼」)、咽喉乾痛(「嗌乾」)。
- 氣逆上衝(「上氣」)、吞咽不利(「噎」)。
- 嗜臥、咳嗽、失音(「音瘖」)等,共列十症,多與腎陰虧虛、虛火上炎有關。
治療與調養
帛書提出灸法為治少陰脈病之要,並強調配合導引調息:
- 灸療原則:灸後需「強食生肉」(增補氣血)、「緩帶披髮」(鬆弛形體),持杖穿重履緩行(導引氣血),以助陽氣生發。此與《內經》「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」的補益思路相通。
理論延伸
後世醫家將少陰脈歸入足少陰腎經,其功能涵蓋:
- 主藏精:腎精虧虛可致帛書所述骨厥、咳血等症。
- 主水液:腎陽不足則水泛為痰,見咳喘、嗜臥。
- 絡舌本:腎經上連舌根,故病則「舌坼」「嗌乾」。
少陰脈理論體現了早期經脈學說與臟腑理論的結合,為後世腎系疾病辨治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