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四逆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陰四逆證

定義
少陰四逆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邪氣傳至少陰經,導致心腎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氣血運行不暢,而出現四肢逆冷之證候。此證屬少陰病之範疇,多因陽氣虛衰,無法溫煦四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氣虛衰:少陰包括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,心腎陽氣為人身根本。若素體陽虛,或寒邪直中少陰,或他經病證傳變,皆可導致心腎陽衰,陰寒內生。
  2. 陰寒內阻:陽氣不振,陰寒之邪凝滯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,四肢失於溫養,故見逆冷。
  3. 氣血不達:陽虛不能推動血行,四肢末梢氣血供應不足,因而出現手足厥逆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四肢厥冷,尤以手足逆冷為顯,冷過肘膝,且久按不溫。
  • 兼症:惡寒蜷臥、精神萎靡、面色蒼白、口不渴或喜熱飲、小便清長、脈微細或沉遲。
  • 舌象:舌質淡白,苔白滑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少陰熱化證:雖同屬少陰病,但以陰虛內熱為主,可見口燥咽乾、心煩失眠、舌紅少苔等,與四逆證之陽虛寒盛迥異。
  • 厥陰病厥逆:厥陰病之厥逆多伴寒熱錯雜,如「蛔厥」或「寒格」,症狀複雜,與單純陽虛之少陰四逆證不同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治法:溫補心腎,回陽救逆。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主用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,大辛大熱以回陽救逆。
    • 通脈四逆湯:若陰盛格陽,見身反不惡寒、面赤等真寒假熱之象,則加重薑、附用量,破陰回陽。
    • 白通湯:針對陽氣衰微兼陰寒下利,以附子、乾薑配蔥白,通陽散寒。

相關條目

  • 少陰病:六經病之一,以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為提綱,分寒化證與熱化證,四逆證屬寒化證範疇。
  • 厥逆:泛指四肢逆冷之症,少陰四逆證為其中一種類型,需辨其寒熱虛實。

理論基礎
少陰四逆證之機理,深植於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。張仲景提出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」,揭示少陰病本質為陽氣虛衰。四逆證更進一步反映陽虛陰盛之危候,治療急當溫陽,防陽氣脫絕。歷代醫家如成無己、柯琴等,皆強調「陽回則生,陽亡則死」,突顯此證之關鍵在於及時扶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