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陰郄
少陰郄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實指陰郄穴,屬手少陰心經之郄穴。郄者,隙也,意指氣血深聚之處,故陰郄為心經氣血滙聚之要穴,臨床多用於急症與內在氣血失調之證。
定位與取穴
陰郄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0.5寸,尺側腕屈肌腱之橈側緣。取穴時,可先定位神門穴(腕橫紋尺側端),再向肘方向量約半寸(一橫指寬),於肌腱外側凹陷處即是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心經郄穴特性:
陰郄為手少陰心經之郄穴,郄穴主「急病與血證」。心主血脈、藏神,故陰郄能調理心血妄行或不足所致諸症,如心悸、怔忡、吐血、衄血等。其性涼潤,可清心火、滋心陰,對陰虛火旺之盜汗、虛煩不寐尤具顯效。 - 與少陰經關係:
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同屬少陰,二者共主水火既濟。陰郄雖屬心經,然通過經脈絡屬,間接調節腎陰上濟心火之功,故對心腎不交之失眠、健忘亦有協調之效。
主治範疇
- 心系病症:心悸、胸痛、心煩、舌強不語。
- 血證:吐血、衄血、便血(心火迫血妄行)。
- 陰虛內熱:骨蒸潮熱、盜汗(《針灸大成》載其治「盜汗不止」)。
- 神志病:驚恐、癲癇(心主神明失常)。
配伍應用
- 配後溪穴:強化滋陰清熱,治陰虛盜汗。
- 配內關穴:寬胸理氣,緩解心悸胸悶。
- 配復溜穴:心腎同調,改善心腎不交之失眠。
刺灸法
直刺0.3~0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小指放射。可灸,但陰虛火旺者宜慎用溫灸。
古籍佐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陰郄,在掌後脈中,去腕五分。」
- 《類經圖翼》:「主心煩痛,驚悸,吐血,衄血,失瘖不能言。」
陰郄穴之臨床應用,體現中醫「從血治心、以郄調急」之思路,結合經絡辨證,廣泛運用於心系與陰分失調之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