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蟲痔

定義與病因
蟲痔為中醫肛腸病名,指痔瘡合併蟯蟲(或他種腸道寄生蟲)感染所致之病症。其病因多因腸道寄生蟲(尤以蟯蟲為常見)侵擾肛門直腸,蟲體寄生於胴腸(大腸末端及肛門處),長期刺激黏膜,導致氣血瘀滯、濕熱下注,形成痔瘡;或使原有痔瘡病情加重,甚則蟲蝕腸絡,造成肛周潰爛、穿穴等症。

古籍記載

  1. 《千金要方》:提出「蟯蟲居胴腸之間,多則為痔」,指出蟯蟲聚集於腸道下端可誘發痔瘡。
  2. 《瘍科選粹》:進一步描述蟲痔特徵為「侵淫淫爛,歲積月累,蝕腸穿穴」,強調蟲體長期侵蝕可致肛腸組織潰瘍、穿孔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痔瘡症狀:肛門腫痛、便血、脫垂。
  • 蟲症特徵:肛門夜間瘙癢(蟯蟲夜間產卵所致)、糞便或肛周可見細小蟲體、腹脹納差。
  • 重症:肛周皮膚濕爛、潰瘍久不癒合,甚則瘻管形成。

中醫治療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猬皮丸:以刺猬皮為主藥,具收斂止血、化瘀散結之效,適用於蟲痔出血。
    • 黑玉丹(或稱黑玉膏):含槐角、地榆等,清熱涼血,祛濕殺蟲。
    • 驅蟲方藥:可配伍使君子、檳榔、苦楝皮等殺蟲藥,標本兼治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熏洗法:以苦參、蛇床子、百部等煎湯熏洗,殺蟲止癢、清熱燥濕。
    • 納藥法:將殺蟲藥粉(如雄黃、蘆薈)製成栓劑或膏劑,直達病所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蟲痔屬「蟲積濕熱」證,蟲體為「濕毒穢濁」之邪,久踞腸道則耗傷氣血、阻滯經絡。濕熱下注與蟲毒相搏,腐蝕血肉,故見肛門潰爛;氣血瘀滯則痔核腫痛。治療需兼顧驅蟲、清濕熱、調氣血,方能根治。

與其他痔瘡鑑別
蟲痔與一般「風燥濕熱痔」不同,後者多因飲食不節、久坐久立所致,以腫痛出血為主,無蟲症表現;蟲痔必見寄生蟲相關症狀,且病程纏綿,易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