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陰俞

別名與出處
少陰俞為經穴別名,指足少陰腎經之背俞穴——腎俞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:「少陰俞去脊椎三寸,傍五。」唐代王冰注釋:「少陰俞謂第十四椎下兩傍腎之俞也。」明確指出其定位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。

定位與解剖
腎俞位於腰部,當第二腰椎棘突下(第十四椎下),旁開一寸五分(約1.5寸)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此處鄰近腎臟,為腎氣輸注於背部之處,亦為臨床診察與調治腎病之要穴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臟腑關係:腎為「先天之本」,主藏精、主水液、納氣,司二便。腎俞作為腎之背俞穴,直接反映腎氣盛衰,用於治療腎虛、生殖泌尿系統疾病及腰脊疼痛。
  2. 經絡聯繫: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,腎俞屬膀胱經,卻為腎氣轉輸之樞紐,體現「陰病治陽」之理。

主治功能

  • 腎虛證候: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耳鳴、水腫。
  • 腰脊病症:腰痛、腰椎活動不利。
  • 其他:消渴(糖尿病)、五更泄瀉(腎陽虛型腹瀉)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太谿穴(腎經原穴),增強補益腎氣之效。
  • 命門穴,溫補腎陽,治陽虛畏寒。
  • 三陰交,調理生殖系統疾病。

操作技法
臨床常用針刺(直刺0.5~1寸)、艾灸或推拿手法。灸法尤適於腎陽虛證,以溫熱透達為度。
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腎俞,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。」後世醫家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虛勞羸瘦,腎虛水腫」等應用。

少陰俞(腎俞)作為腎經氣血外應之穴,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與「經絡-臟腑」整體觀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