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邵英俊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唐代醫家邵英俊,其生平籍貫已不可考,然於中醫古籍中留有著作記載。據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與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所錄,邵氏曾撰《口齒論》三卷及《排玉集》二卷,尤以《口齒論》專論口齒疾患,反映唐代口腔醫學之發展水平。

考其學術背景,唐代為中醫專科分化重要時期,《口齒論》之成書正符合當時「七科分立」(含耳目口齒科)之醫學分類特徵。該書雖佚,然參照同時期《外臺秘要》所載口齒門內容,可推測其當包含齒齦腫痛、齲齒、口瘡等病症之辨證與治療,或涉及針烙、含漱、敷貼等唐代典型療法。

《排玉集》之名頗具道家色彩,「排玉」二字可能典出《黃庭經》「玉池清水灌靈根」之說,暗示其內容或與養生導引相關。唐代醫籍常融攝道醫理論,此書可能記載呼吸吐納、丹藥服食等養生之法,惜卷帙不存,難窺全貌。

邵氏著作雖散佚,然其名見錄於官方史志,足證在唐代醫學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。其專精口齒科之特點,恰可與《千金要方》「口病」專篇相互參照,為研究中古時期口腔醫學發展提供重要線索。後世《醫心方》等醫籍所引唐代口齒科文獻,或有部分內容源出邵氏遺說,此待進一步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