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本為中醫重要解剖與診斷術語,其概念涵蓋多重內涵,與經絡臟腑、臨床病症及腧穴定位密切相關。以下分項詳述:


一、解剖定位與經絡聯繫

  1. 舌根之義
    首見於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:「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……故病在舌本。」王冰注釋強調「脾脈上連舌本」,揭示脾氣通於舌根的生理聯繫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「挾舌本」、手少陰心經別絡「繫舌本」、足厥陰肝經「絡舌本」,顯示舌本為多條經脈交會之處,反映心、肝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狀態。
  2. 舌體整體
    《靈樞·熱病》提及「舌本爛」,《世醫得效方》進一步描述為「熱不止者逆」,此處「舌本」泛指舌體,尤指潰爛病變。中醫認為舌體潰爛多因熱毒熾盛或陰虛火旺,灼傷舌絡所致。

二、腧穴別名

  1. 風府穴
    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別稱「舌本」。風府屬督脈,位於項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,為祛風要穴。其名「舌本」可能與督脈「入屬於腦」、腦為元神之府,而舌為心之苗相關,反映神志與言語功能之聯繫。
  2. 廉泉穴
    《針灸資生經》載其別名「舌本」。廉泉屬任脈,位於頸前正中線,喉結上方凹陷處,主治舌強不語、流涎等症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與舌本關係體現陰液上承滋養舌體之功。
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診斷意義
    舌本形態與色澤變化可辨臟腑虛實。如舌根(舌本)苔厚膩多提示下焦濕濁或腎陽不足;舌體潰爛(舌本爛)則分虛實,實者多見心脾積熱,虛者常屬陰虛火旺。
  2. 經絡病候
    足少陰腎經病候「舌乾咽腫」、足厥陰肝經病候「舌捲」等,均與舌本相關,臨床需結合經脈循行與氣血盛衰綜合辨析。

綜上所述,「舌本」一詞於中醫理論中兼具局部解剖、整體舌象、經絡腧穴三重意涵,為辨證論治之關鍵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