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本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本爛

病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熱病》,指舌體局部或廣泛潰爛之病症。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七提及:「舌本爛,熱不止者逆。」強調若潰爛伴隨持續發熱,則病情較為凶險。

病因病機
本症多因 肝膽濕熱胃火熾盛 上攻於舌所致。

  1. 肝膽濕熱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氣疏泄失常,濕熱內蘊,循經上擾舌本,腐蝕黏膜而成潰爛。
  2.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火毒循陽明經上灼舌體,引發局部腐敗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舌面出現潰瘍、糜爛,邊緣紅腫,表面或有黃白色腐苔。
  • 伴隨疼痛、灼熱感,進食刺激性食物時加劇。
  • 重症者可見舌體腫脹、滲血,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瀉肝膽濕熱

    • 主方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。
    • 組成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柴胡、甘草。
    • 加減:若舌爛甚者,可加黃連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;腫痛明顯者,加赤芍、丹皮涼血活血。
  2. 清胃瀉火

    • 主方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或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。
    • 涼膈散適用於胃火熾盛兼便秘者,以瀉火通便為法;清胃散則偏重清胃涼血,適用於胃熱陰傷之證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舌爛:泛指舌體潰瘍,病因除濕熱外,尚包括陰虛火旺、氣血不足等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。
  • 口瘡:病位多在口腔黏膜,與舌本爛病機相似,但治法需區分局部與經絡關聯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靈樞·熱病》指出熱邪內蘊可致舌體病變。
  • 《世醫得效方》強調熱症不退之預後不良,提示需及早清熱解毒。

本症屬實熱證居多,治療以清泄火邪為主,後期若見陰傷,可佐以養陰生津之品,如玄參、麥冬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