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本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本強

病證名,指舌根僵硬、轉動不靈之症,屬中醫「舌強」範疇之一。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,與足太陰脾經病變相關:「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。」此症多因經絡氣血失調,或外邪內傷所致,臨床須辨虛實寒熱,分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,尤以足太陰脾經為甚,致舌根筋脈失養而強硬。
  2. 熱毒上攻:心脾積熱,循經上炎,燔灼舌絡,常見舌腫伴強硬,甚則言語謇澀。
  3. 痰瘀阻絡:痰濕內蘊或瘀血內停,閉阻舌絡,氣血不暢,發為舌強。
  4. 陰虛風動:肝腎陰虧,虛風內動,筋脈失濡,可見舌強顫抖,兼見眩暈耳鳴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風寒濕阻:舌本強硬,伴惡寒、身重,苔白膩。治宜祛風散寒、化濕通絡,方用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之礬石散加減,或選羌活勝濕湯合脾經引藥。
  • 熱毒壅盛:舌強腫痛,面赤口渴,脈數。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牛黃散(牛黃、冰片、黃連等)加減,或外敷蛇蛻散(蛇蛻燒存性合全蠍末)。
  • 痰瘀交阻:舌強色紫暗,苔厚膩。治宜化痰逐瘀,方選溫膽湯合桃紅四物湯。
  • 陰虛風動:舌強而顫,舌紅少苔。治宜滋陰熄風,方用大定風珠或地黃飲子。

相關典籍延伸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舌強不語,有因風痰閉竅者,有因腎虛氣厥者。」說明此症與中風、瘖痱等病相關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析。另《證治準繩》強調,舌本強硬若兼見肢體偏癱,當警惕中風先兆。

附:舌強
廣義之「舌強」包含舌體運動不遂、言語不利等,病因除上述外,尚與中風、癲癇等急症相關,臨床須細察病因,不可僅拘於局部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