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牙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牙痛
蟲牙痛,又稱「蛀牙痛」或「齲齒痛」,屬中醫齒科常見病症,指因牙齒受蛀蝕,或食物殘渣滯留齲洞,引發疼痛之疾。《沈氏尊生書》載:「蟲蛀痛,由飲食余滓積齒縫間,腐臭之氣淹漬,致齒齦有孔,蟲生其間,蝕一齒盡,又蝕一齒。」此論述闡明蟲牙痛之成因,乃飲食殘渣鬱積齒縫,日久腐敗,化生濕熱濁毒,蛀蝕牙體,形成齲洞,甚則蝕及鄰齒。
中醫理論中,蟲牙痛與「胃火」「腎虛」及「濕熱上攻」密切相關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可腐蝕牙體;另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腎陰不足則虛火上擾,齒失濡養,易受蛀蝕。此外,濕熱蘊結口腔,鬱久化蟲(此「蟲」非實體蟲,乃中醫對腐蝕性病理產物的比喻),亦為致病關鍵。
治法上,傳統中醫主張外治與內調並行。外治多以辛溫殺蟲、收斂止痛之品,如《沈氏尊生書》所載,以五倍子、胡椒研末為丸,塞蛀孔中。五倍子性酸澀,能斂瘡止血;胡椒辛熱,可散寒殺蟲,二者合用,能暫緩蛀蝕之痛。內服則需辨證施治:胃火盛者,宜清胃瀉火,選用清胃散加減;腎陰虛者,當滋陰降火,方如知柏地黃丸;若濕熱偏重,則需化濕清熱,可酌用甘露消毒丹等。
蟲牙痛之預防,首重口腔潔淨,避免殘渣鬱積。古籍雖未直言「蟲」為微生物,然其強調「腐臭淹漬」致病的觀點,與現代醫學齲齒成因(細菌分解產酸)頗有相通之處。此疾若遷延不治,恐致齒齦萎縮、牙根暴露,甚則引發牙癰(牙周膿腫),故早期調理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