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顫

舌顫,又稱「戰舌」,指舌體不由自主地顫動,難以自止。此症多與內風或酒毒有關,其表現與病因可從舌色、顫動特徵及伴隨症狀辨別,反映臟腑氣血失調或邪氣內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脾兩虛,血虛生風

    • 舌色淡紅或淡白,顫動輕微如蠕動(「蠕蠕微動」)。
    • 因心主血、脾統血,心脾氣血不足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而致。
    • 多伴面色萎黃、心悸、失眠等氣血虧虛之象。
  2. 肝風內動,熱極生風

    • 舌色紫紅,顫動明顯。
    • 因肝陽亢盛化風,或熱邪熾盛燔灼筋脈,引動內風。
    • 常見於高熱、中風先兆或肝陽上亢者,兼見頭暈、肢麻等症。
  3. 酒毒內蘊

    • 舌紫紅或紫暗,挺出顫動。
    • 長期酗酒致濕熱酒毒蘊結,燻灼肝腎,擾動筋脈。
    • 多伴口苦、脅痛等濕熱內阻之候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之辨
    • 虛證(如血虛)舌顫輕緩,舌色淡;
    • 實證(如肝風、酒毒)舌顫劇烈,舌色深絳或紫暗。
  • 兼症參照
    • 血虛者多伴氣短乏力;
    • 肝風者常見眩暈抽搐;
    • 酒毒者多有長期飲酒史及濕熱徵象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舌為心之苗:心氣通於舌,心神失養可致舌體失控。
  • 肝主筋:肝風內動時,筋脈拘急,反映於舌則顫動。
  • 經絡聯繫:足太陰脾經連舌本,足厥陰肝經絡舌根,二經病變易影響舌體。

此症需結合整體脈證,辨析內風、血虛或邪毒等病機,以定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