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舌顫,又稱“舌戰”或“戰舌”,是指伸舌時舌體顫動不定,不能控制的一種症狀。
舌顫與“弄舌”不同,弄舌是指舌頭常不自主的伸出口外,旋即縮回。弄舌在小兒多為疳積或胃熱,在成人則可與舌顫同時出現,如酒毒之人。
舌顫的常見證候有:
1.肝風舌顫:主要表現為伸舌時舌體翼翼扇動,並見高熱、煩躁、神昏、痙厥,舌質紅或紫絳,舌苔焦黑,脈多弦數。 2.血虛舌顫:主要表現為舌淡紅,伸舌時舌體蠕蠕微動,心悸,怔忡,失眠,多夢,健忘、食少、倦怠乏力、脈細弱等。 3.酒毒舌顫:主要表現為舌色紫紅,舌體挺出顫動,手顫,幻覺,健忘,喜飲水,面部紫紅,舌苔厚,脈滑數。
舌顫的鑒別分析如下:
1.肝風舌顫: (1)由高熱傷陰、熱極生風。此係邪熱燔灼,風火相扇,筋脈失養所致,故舌顫興高熱煩躁、神昏驚厥等同見,來勢多急,治宜清熱平肝熄風,羚羊鉤藤湯加減; (2)由肝陽化風,為平素肝腎陰虧之人,陽化為風。故肢體麻木或四肢顫動、步履不穩,治宜滋養肝腎,三甲復脈湯加減; (3)由肝腎內損而成痿躄損及奇經,病難速癒,治宜地黃飲子、虎潛丸等。 2.血虛舌顫:多由久病衰耗,血虛失養所致。張景岳說:“血液枯燥故筋擘”。肝主筋,循陰器而絡舌,脾統血而絡舌本,心主血而開竅於舌,心脾血虛,筋絡失養故舌顫。特點為:多見於久病血虛之人,舌顫微動,舌色淡紅,不似肝風舌顫之舌色紅而舌顫亦翼翼大動。治療以養血柔筋、補益心脾為主,歸脾湯加阿膠、白芍、木瓜。 3.酒毒舌顫:由飲酒太過,失於節制,年深日久,酒毒走實經絡,灼耗陰精引起。證見舌色紫紅,乃酒毒內蘊之象,舌挺而顫,手麻而顫,乃液虧筋傷之徵。患者多是嗜酒成癖。治療應戒酒與服藥並舉,方用葛花解酲湯。
以下是古籍原文:
《四診抉微·望診》:“舌紅而戰動難言者,此心脾虛也,汗多亡陽者有之” 《望診遵經·望舌診法提綱》:“熱病舌難伸出,伸則頻按語言不清者,正氣虛弱之險證也” 《形色外診簡摩·色診》:“舌不出口,發戰者,死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