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長

病證名,指舌體伸出口外而難以收回,並伴有收縮無力、口吐清涎、四肢逆冷等症狀。此症多因胃氣虛寒所致,寒邪凝滯,胃陽不振,導致舌體失於溫煦而弛緩不收。治療宜溫胃散寒,常用方劑如桂附理中湯加減,以附子、乾薑溫陽散寒,人參、白朮益氣健脾,佐以肉桂助陽化氣,使胃氣得復,舌體自收。

除胃氣虛寒外,舌長亦可因其他病機引起:

  1. 心火熾盛:心開竅於舌,若心火亢盛,燔灼舌絡,可致舌體腫脹伸長,色紅絳,伴見煩躁、口渴、尿赤等症。治宜清心瀉火,可選用導赤散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熱病傷陰:溫熱病後期,陰液虧耗,筋脈失養,舌體失潤而伸長難收,常見舌乾紅少津、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養液,方用增液湯大定風珠滋陰熄風。
  3. 腎陰虧損:腎脈繫於舌本,若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可致舌體枯瘦而長,伴見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。治宜滋補腎陰,方選六味地黃丸左歸飲加減。

本症與舌縱(舌體弛緩、伸出不縮)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病機各異,臨床須細辨。舌長多屬虛寒或陰傷,而舌縱可見於痰熱、肝風等實證,治法迥異。

(參見舌縱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