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出

病證名,指舌體伸出口外而無法自行收回之症。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屬中醫舌診與內科病症範疇。其病因病機多與心火亢盛、痰濕壅滯或陰虛內熱相關,臨床需依舌象與兼症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亢盛,痰涎壅滯

    • 因情志化火或外感熱邪,心火熾盛,循經上炎,灼傷舌絡,加之痰濕內蘊,阻滯氣機,致舌體腫脹,伸出口外難以收回。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體腫脹,色紅或紫,苔黃膩,多伴黏稠涎液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滌痰開竅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佐以竹瀝化痰、大黃通腑泄熱、木通導火下行。
  2. 熱病傷陰,虛火上擾

    • 熱病後期,津液耗傷,陰虛內熱,虛火循經上炎,舌失濡養而乾裂,伸出口外以求緩解燥熱。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紅絳,表面有裂紋,少苔或無苔,乾燥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清熱生津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)加減,可酌加麥冬、玄參以增強養陰之效。

其他相關機轉

  • 肝風內動:若舌出伴見抽搐或震顫,可能因肝陽化風,風痰上擾所致,可參考羚角鉤藤湯平肝息風。
  •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者,氣血不足,舌體失於濡養而鬆弛外伸,需以八珍湯補益氣血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及熱邪內陷與舌象變化之關聯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心火與痰濕互結為舌出常見病機。

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合參,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