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舌出,病證名。舌體伸出口外而不能收。出《傷寒論》。舌伸口外而不收,腫脹多涎,屬心火亢盛、痰涎壅滯,治宜清心瀉火,滌痰開竅,用黃連解毒湯加竹瀝、大黃、木通。舌伸口外而不收,舌質紅絳有裂紋,多屬熱病後傷陰,治宜養陰清熱,用知柏地黃丸。

《傷寒論》曰:“傷寒六七日,大熱而渴,日晡所小便利,心煩喜嘔,舌上燥而渴,乾嘔者,名曰舌出”。

舌出是指舌體伸出口外而不能收,多見於熱病後期,或熱病兼有痰飲、陰虛等證候。

舌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:舌體伸出口外,不能收回,舌質紅絳,或乾燥無津,或有裂紋,舌苔薄白或黃膩,脈象滑數或弦數。

舌出多由熱病後期陰液虧損,或痰熱壅盛,或心火亢盛所致。

舌出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  1. 熱病後期陰液虧損所致的舌出:多見於熱病後期,舌質紅絳,或乾燥無津,或有裂紋,脈象滑數。治宜養陰清熱,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  2. 痰熱壅盛所致的舌出:多見於痰熱壅盛證,舌質紅絳,或有裂紋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,可用黃連解毒湯加竹瀝、大黃、木通。
  3. 心火亢盛所致的舌出:多見於心火亢盛證,舌質紅絳,或乾燥無津,脈象弦數。治宜清心瀉火,可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、丹皮、知母。

舌出是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,臨床上應根據舌出患者的具體症狀,辨明舌出的原因,並給予相應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