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出不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出不收

舌出不收為中醫病證名,指舌體伸出口外而無法自行收回之症。此症多因心經熱盛、傷寒熱毒內攻,或病後調攝失當所致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經熱熾
    心開竅於舌,若心火亢盛,熱毒上炎,燔灼舌絡,可致舌體腫脹、外伸不收。常見面赤煩躁、口渴尿赤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  2. 傷寒熱毒攻心
    外感熱病(如傷寒、溫病)過程中,邪熱內傳心包,耗傷陰液,熱毒壅滯舌絡,導致舌體僵硬或外吐。
  3. 陰虛內熱
    熱病後期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舌失濡養,亦可見舌乾瘦而外伸,伴見口乾咽燥、脈細數等陰虛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心火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舌體腫脹鮮紅、灼痛難收,伴心煩失眠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加減(黃連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等),或導赤散合瀉心湯。
  2. 熱毒傷陰證

    • 主症:舌乾紅少津、伸縮不利,多見於熱病後期,兼見低熱、盜汗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清熱。
    • 方藥:養陰清肺湯加減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丹皮等),或增液湯合清營湯。
  3. 外治法

    • 古法以珍珠末、冰片等分研細,外敷舌體,有清熱斂舌之效。

其他病因與治法

  • 肝風內動:若因肝陽化風,舌強不收,可配合平肝熄風藥如羚角鉤藤湯。
  • 痰熱擾神:痰濁壅塞者,需滌痰開竅,方用黃連溫膽湯加石菖蒲、鬱金。

此症須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審因論治,不可概以清熱為法。古籍如《證治準繩》強調「熱毒攻心」為要因,然臨床亦見虛證或夾雜證候,用藥當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