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瘡,為中醫病名,指舌體表面出現潰瘍、皸裂或瘡瘍之症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記載:「風熱口中乾燥,舌裂生瘡。」明確指出風熱之邪可導致口舌乾燥、裂紋及瘡瘍形成。此病與心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病因病機多端,臨床須詳辨。
病因病機
- 心火上炎:舌為心之苗,心經積熱上攻,燔灼舌絡,可致舌瘡。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五云:「咽喉有腫兼舌上生瘡,此心經受熱也。」邪熱久蘊,不僅發為喉閉,餘毒滯留則生舌瘡,治宜清心瀉火,方選冰片散、元參升麻湯加減。
-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上蒸於舌,則見舌瘡紅腫糜爛,多伴口臭、苔黃膩,治當清熱化濕,如瀉黃散、甘露消毒丹之類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舌失濡養,可致瘡瘍反覆發作,症見瘡面淡紅、疼痛晝輕夜重,兼見腰膝痠軟。《馮氏錦囊》載:「舌上生瘡,久融成穴……此下元虛寒,虛火不降。」此類虛火宜引火歸元,方用養正丹、知柏地黃丸等。
- 氣血虧虛:久病或勞倦傷脾,氣血生化不足,舌絡失養,瘡口難癒,色淡凹陷,需補益氣血,如歸脾湯加減。
辨證要點
- 實證舌瘡:瘡面紅腫灼痛,邊緣突起,多因心脾積熱或外感風熱,發病急驟。
- 虛證舌瘡:瘡面平坦色淡,疼痛隱隱,遷延不癒,多屬陰虛或氣血兩虛。
歷代醫家強調「審證求因」之重要性,如風熱者疏風清熱,心火者瀉心涼血,虛寒者溫補下元,不可概用寒涼。相關論述可參見「舌上瘡」條目,以明辨細微差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