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疸

舌疸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,屬九疸之一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過度飲酒、勞倦內傷相關,導致脾胃瘀熱內蘊,濕熱熏蒸,上泛於舌,外發於肌膚,故見身面發黃、舌色異常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勞傷: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無度,損傷脾胃運化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瘀阻中焦。
  2. 濕熱瘀結:脾胃濕熱蘊結,燻蒸肝膽,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,故發黃疸;熱邪上擾,則見舌質紅絳或苔黃膩。
  3. 氣機壅滯:濕熱阻滯氣血運行,經絡不通,瘀熱互結,進一步加重黃疸與舌象變化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身目俱黃,色澤鮮明(陽黃特徵),伴有口乾煩渴、小便頻數而黃赤。
  • 舌象:舌質多紅,苔黃厚膩或見瘀斑,嚴重者舌面可見黃色染苔,或舌下絡脈青紫迂曲。
  • 兼症:脘腹脹滿、噁心嘔吐、身熱不揚,或兼見皮膚瘙癢。

證型辨析
舌疸屬中醫「黃疸病」範疇,可進一步辨為:

  • 濕熱並重:黃疸色鮮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熱化濕。
  • 熱毒熾盛:黃疸迅速加深,舌絳少津,或見芒刺,多伴高熱神昏,急須瀉火解毒。
  • 瘀血內阻:黃疸晦暗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,宜活血化瘀、疏肝利膽。

治法方藥
以清利濕熱、化瘀退黃為總則,方選:

  • 濕熱偏重:茵陳蒿湯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)合五苓散加減。
  • 熱毒熾盛:黃連解毒湯合犀角散(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• 瘀血明顯:膈下逐瘀湯配合茵陳、鬱金等利膽之品。

古籍補充
《聖濟總錄》提及:「舌疸者,由熱積心脾,瘀鬱成黃」,強調心脾積熱與舌象變化的關聯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,舌疸若兼見「舌強不靈」,需防熱毒內陷心包,提示病情深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