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墊

舌墊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,記載:「有舌下忽高腫起核名舌墊。」其病機多因風邪外襲或痰火內蘊,導致舌下局部氣血壅滯,形成腫核。臨床表現為舌下突起結塊,或綿軟或稍硬,可伴言語不利、疼痛不適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上擾:風性善行數變,易襲陽位,風邪夾熱或夾寒上攻舌絡,氣血凝滯而成腫核。
  2. 痰火流注: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述,痰飲乘火流行,凝結舌下,化為痰包,狀如瓠腫,質軟而妨礙言語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導致氣機不暢,久則瘀阻舌絡,形成結塊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

  • 風熱證:治宜疏風清熱、解毒散結,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等清熱之品。
  • 痰火證:治宜化痰清火、軟堅散結,方選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、薄荷,以清熱化痰、利咽開鬱。

外治

  • 痰包切開:若舌下痰包明顯,可依《外科正宗》之法,以利剪剪破包膜,排出黃稠痰液,再以冰硼散外搽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可取廉泉金津玉液等穴,刺絡放血以泄熱通絡,或配合毫針瀉法,疏通局部氣血。

相關鑑別

舌墊與痰包相似,然痰包多屬痰飲凝結,質軟如囊;舌墊則或兼風邪,腫核稍硬,二者治法亦有側重。古籍中常互參,臨證需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

(按:本文所述治法需依具體證候調整,臨床應用當結合四診合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