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殿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殿風
病證名,首見於《幼科指南》,為新生兒特有之胎毒證候,主症為舌面突生黃色水泡,泡破滲液。此症多因孕母胎熱內蘊,或妊娠期間過食辛熱厚味,熱毒鬱結胎元,上攻於舌所致。
病機分析:
中醫認為「舌為心之苗」,胎熱毒邪循心經上炎,燻灼舌體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化腐成泡。黃泡屬熱象,泡液外溢為濕熱夾毒之徵,符合「熱勝則腫,濕勝則濡瀉」之病機特點。
傳統治法:
古籍記載以「大螺螄炒研」為主藥,取其鹹寒質重之性,清熱解毒、收斂瘡面;佐以雄黃(辛溫解毒)、燈心灰(清心降火),三藥合研外塗,共奏瀉火拔毒、燥濕斂瘡之效。此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路,直接作用于病灶,緩解局部熱毒。
延伸辨證要點:
- 辨泡液性質:若泡液黏稠腥臭,屬熱毒熾盛;清稀量多則兼脾濕。
- 察舌質舌色:舌質紅絳者為心火偏亢,伴見紫暗需防血分瘀熱。
- 參合全身證候:可兼見啼哭煩躁、拒乳、小便短赤等裡熱徵象。
相關理論連結:
此症與「鵝口瘡」(胎熱上攻口腔)病位相近,然彼為白色屑疹,屬真菌感染,而舌殿風以黃泡為標誌,病性更偏實熱。另與「木舌」(舌腫硬)鑑別,後者多因心脾積熱,氣血瘀阻,病勢較重。
附方衍義:
大螺螄(或作田螺)古方多用於濕熱瘡瘍,《本草拾遺》載其「醒酒解熱,利大小腸」,外用能清局部鬱火;雄黃雖具毒性,然微量外用可解瘡毒,符合「毒藥攻邪」原則;燈心灰乃取「炭藥止血斂瘡」之效,三藥配伍層次分明,體現古人用藥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