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疔

病名
舌疔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指舌上生紫皰,形如豆粒,堅硬疼痛之症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舌疔舌上生紫皰,其形如豆寒熱增。」此病多因脾失健運,痰濕內蘊,久鬱化熱,熱毒熾盛,上攻舌體;或心經鬱熱,心火上炎,燔灼舌絡而成。若熱邪偏盛,則發為舌疔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失健運,痰濕化熱:脾主運化,若脾虛濕停,痰濕內阻,鬱久化熱,熱毒上蒸,結於舌面。
  2. 心火上炎:心開竅於舌,若情志不遂或飲食辛辣,引動心火,火毒循經上攻,灼傷舌絡,發為舌疔。
  3. 瘟疫火毒:外感疫癘之氣,火毒熾盛,上炎於舌,則舌疔腫大如櫻桃,易化膿潰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舌體生紫黑色皰疹,形如豆粒,質地堅硬。
  • 疼痛劇烈,牽涉心窩,妨礙飲食及言語。
  • 伴隨寒熱往來,或發熱煩躁。
  • 若為瘟疫火毒所致,則皰疹腫大,易潰膿出血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舌疔色紫,腫痛明顯,伴口乾煩熱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蟾酥丸(蟾酥、雄黃、麝香等)。
  2. 瘟疫火毒證

    • 主症:舌疔大如櫻桃,紅腫化膿,身熱口渴。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粘子解毒湯(牛蒡子、黃連、連翹等)或清瘟敗毒飲(石膏、生地、犀角等)。

外治法

  • 冰硼散:清熱解毒,塗搽患處。
  • 紫雪散:涼血消腫,含化緩解疼痛。

相關理論
舌疔與「舌瘡」「舌癰」有別,其特點在於皰疹堅硬如豆,色紫疼痛,病位較深。治療上需注重清心瀉火,兼顧健脾化濕,以防濕熱膠結,纏綿難癒。若火毒熾盛,當急瀉其火,防其內陷心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