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短

舌短,又稱舌縮舌短縮,為中醫病狀名,指舌體緊縮難以伸長,多因經脈拘急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根據舌質、舌苔及伴隨症狀的不同,其病因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熱病傷陰
    舌質紅絳而短縮,多見於溫病熱盛或久病陰液耗損。熱邪熾盛,灼傷津液,致使筋脈失養,舌體拘急不伸。此類患者常伴高熱、煩躁、口乾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2. 痰濕內阻
    舌體胖大、黏膩而短縮,舌苔厚膩,多因痰濕壅滯,阻遏氣機,使舌體經絡受阻。此類證候常見於痰飲病或脾虛濕盛者,多伴胸悶、嘔惡、肢體困重等痰濕症狀。
  3. 寒凝筋脈
    舌質淡或青紫,舌面濕潤而短縮,多因寒邪直中或陽氣虛衰,寒凝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舌體失於溫煦而拘攣。此類患者常見四肢厥冷、腹痛喜溫等寒證表現。
  4. 邪入心包
    舌短而強硬,伴神昏譫語,屬危重證候,多因熱邪內陷心包或痰熱蒙蔽心神,導致舌體筋脈失司。此類情況常見於溫病極期或中風閉證,需緊急救治。

此外,舌短亦可能與肝風內動相關,如肝陽上亢或陰虛風動,致使筋脈失養而舌體攣急;或與氣血兩虛有關,因氣血不足,舌體失於濡潤而難以伸展。

中醫辨證時,除觀察舌象外,尚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脈象,以明確病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