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斷
病名,指舌體因外力作用而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落,多由外傷所致,如刀割、咬傷或意外撞擊等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《傷科補要》,書中記載:「含刀誤割其舌,將斷而未落者,用雞子內軟衣袋舌,將止痛生肌散,蜜調敷舌上,頻頻添換,使患人仰臥,薄粥灌喉,不動其舌,則易愈。」
中醫病因病機
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經絡分布密集,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少陰心經皆絡於舌。舌斷之症,不僅傷及局部氣血,亦可能影響經絡運行,導致氣滯血瘀,甚則影響臟腑功能。外傷所致者,多伴隨局部腫痛、出血,嚴重者可能因舌體斷落而影響言語及吞咽功能。
傳統治法
-
外敷法:
- 若舌體未完全斷離,可用雞子膜(雞蛋內層軟膜)包裹斷處,再以止痛生肌散(具活血化瘀、生肌收口之效)調蜜外敷,頻繁更換,並令患者仰臥靜養,以流質飲食灌服,避免舌體活動妨礙癒合。
- 另有一方名接舌金丹,由生地、人參、龍齒、象皮、冰片、土狗(即螻蛄)、地蝨等藥組成,具補氣生肌、接續斷舌之效。
-
內服藥:
- 配合內服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之劑,如桃紅四物湯加減,以促進局部氣血流通;若兼見熱毒蘊結,可佐以黃連、金銀花等清熱之品。
現代治療發展
當代醫學多採用手術縫合斷舌,配合顯微外科技術以恢復舌體形態及功能。然中醫外治法與內調結合,仍可於術後輔助消腫、生肌,加速組織修復。
中醫理論延伸
舌診為中醫望診重要一環,舌體損傷後,除局部治療外,需觀察舌質、舌苔變化,以判斷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是否受擾。若舌色紫暗,提示瘀血內停;舌淡白則多屬氣血兩虛,需相應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