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疳(舌菌)詳解

定義與病名溯源
舌疳,又稱「舌菌」,屬中醫外科「疳瘡」範疇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。其名取義於病灶形似菌菇,頭大蒂小,潰後纏綿難愈,故亦稱「綿潰」;若毒深蝕穿舌體及腮部,致飲食漏出,則歸為「瘰癧風」。古籍多將其與「舌癰」「舌瘡」區分,強調其惡性特質,近似現代醫學之舌癌。

病因病機
本病主因心脾二經積熱化毒,火炎上灼所致:

  1.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,心火熾盛,循經上炎於舌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燻蒸口腔。
  3. 正虛毒聚:久病體弱,氣陰兩虛,邪毒乘虛凝滯舌絡。
    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指出:「舌菌由心火妄動,結毒上攻」,強調火毒熾盛為關鍵病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舌側或舌尖生黃豆大硬結,色紅疼痛,狀如菌傘,基底緊縮。
  • 中期:腫物漸增,表面潰爛流涎,腐穢難聞,邊緣隆起如火山口,觸之出血(古籍稱「翻花」)。
  • 晚期:毒蝕深層,穿透舌體或腮頰,致言語、吞嚥困難,若見氣血衰敗,多屬危候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心脾火毒證

    • 主症:舌體腫硬潰爛,灼痛劇烈,伴口乾心煩、尿赤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,涼血消疳。
    • 方藥: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可佐蒲黃、五靈脂化瘀止痛。
  2. 陰虛火熾證

    • 主症:潰瘍凹陷,周圍淡紅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解毒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,兼用青黛散外敷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潰面灰白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氣短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加黃芪、皁角刺,外敷生肌玉紅膏。

外治與針灸輔助

  • 外敷:初期用冰硼散清熱消腫;潰後以蟾酥錠化腐;腐脫後改珍珠散生肌。
  • 針灸:取穴金津、玉液(點刺出血)、廉泉、合谷(瀉法),以通絡泄火。

古籍補充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:「舌菌失治,則頸際結核,名曰瘰癧風」,警示毒邪可循經絡流竄。清代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更載有「用礬砂、巴豆霜吹患處」之峻藥蝕腐法,今已罕用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舌疳」之病理演變與舌鱗狀細胞癌高度吻合,尤其「翻花」「瘰癧風」等描述,符合癌細胞浸潤及淋巴轉移特徵。然中醫強調「毒」與「正」之動態關係,治療上除清解局部火毒,更重視調理整體陰陽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