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根

舌根為中醫解剖名稱,指舌體後部與咽喉相連之處,又稱「舌本」。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二記載:「血氣俱盛,附舌根而重生一物……」說明舌根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此外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心之脈繫於舌根」,強調心經與舌根的聯繫,反映心氣上通於舌的生理特點。

在中醫理論中,舌根屬腎所主,因足少陰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故舌根的狀態可反映腎氣盛衰及下焦病變。臨床上,觀察舌根苔質變化,有助辨別腎陽虛、腎陰虛或濕濁內蘊等證候。例如:

  1. 舌根苔厚膩:多提示下焦濕濁停滯,常見於濕熱下注或痰飲內阻。
  2. 舌根光剝無苔:可能為腎陰虧虛,津液不能上承所致。
  3. 舌根瘀斑或青紫:或屬腎絡瘀阻,與久病入絡相關。

此外,舌根亦與「任脈」相通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故婦科或生殖系統疾病,亦可從舌根部位顯現異常。如更年期婦女若舌根乾燥裂紋,可能與任脈虧虛、天癸竭有關。

歷代醫家重視舌根診察,因其位處舌體深部,能較早反映內臟虛實,尤其對腎、膀胱、胞宮等臟腑病變具有診斷意義。結合整體舌象與脈證,舌根變化可為辨證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