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根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根癰
舌根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舌癰之一,多因外感時疫熱毒內蘊,或內傷火熱上炎,聚結於舌根所致。《重樓玉鑰續篇》記載其典型症狀為「舌根生癰,紅而且腫」,甚者可波及咽喉,致腫痛難忍,妨礙飲食言語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:
- 熱毒熾盛:外感風熱邪氣,或溫病餘毒未清,熱毒循經上攻,蘊結舌根。
- 心脾積熱: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,若心火亢盛或脾胃積熱,火毒上灼,血壅肉腐成癰。
- 陰虛火炎:素體陰虛,虛火內生,上熏舌絡,久則瘀熱釀膿。
臨床表現
- 舌根處紅腫高突,灼熱疼痛,甚則化膿潰破。
- 伴咽喉腫痛、吞咽困難,或見發熱、口乾、便秘等實熱證候。
- 若膿成未潰,觸之堅硬;潰後則流黃稠膿液,症狀稍緩。
治法方藥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消癰為主,分階段論治:
-
初期(未成膿):
- 方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,瀉火解毒。
- 若熱入血分,舌質深紅,可加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涼血散瘀。
-
成膿期:
- 佐以透膿排毒,如仙方活命飲(穿山甲、皂角刺、當歸尾等)加減,促膿外泄。
-
潰後期:
- 餘毒未清者,用沙參麥冬湯養陰清熱,防陰傷火復。
相關鑑別
- 舌癰:泛指舌體癰腫,部位或偏舌尖、舌邊,病因相似而病位有異。
- 喉癰:癰腫發於咽喉,雖鄰近舌根,然病位更深,常伴呼吸窒礙。
本病急重者,熱毒易內陷營血,古方中犀角(今多以水牛角代)等藥需辨證施用,後世發展之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亦可備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