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骨

舌骨,又稱「橫骨」或「舌本骨」,為中醫解剖結構之名,屬奇恆之腑範疇。其形如馬蹄,位於下頜後方,上接頦下,下連喉結,與舌根相繫,由筋脈網絡貫通,主司舌體運動,並與吞咽、發音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中的舌骨

  1. 經絡聯繫
    舌骨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尤與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循喉嚨,挾舌本」,而胃經分支亦上絡於舌,故舌骨之氣血濡養,賴此二經調節。若腎陰虧虛或胃火熾盛,可致舌骨周邊筋脈失榮,見舌強、語謇之症。
  2. 功能主司
    舌骨為「舌之根柢」,協調舌體升降卷舒,助發音清晰。《難經》稱「舌能知味,骨為之使」,強調其支撐舌體以辨五味。另與咽喉共構「音聲之戶」,若骨位偏斜或筋急,可致吞咽不利、聲嘶。
  3. 病理關聯
    臨床常見「舌骨錯縫」之症,多因外傷或經氣逆亂,致骨節微移,牽連舌筋,症見轉頭受限、咽痛。內傷則多因痰瘀阻絡,如熱病傷陰,舌骨失潤,可見舌蹇不靈,屬中風先兆之一。

與臟腑關係
舌骨功能與心、腎、脾三臟尤密:

  • 心開竅於舌:心火亢盛可上灼舌絡,骨周紅腫。
  • 腎主骨生髓:腎精虧虛者,舌骨痿弱,舌根下陷。
  • 脾主肌肉:脾虛濕困時,舌骨周邊筋肉弛緩,吞咽無力。

此骨雖小,然「上通神機,下連氣海」,為氣血上承之樞紐,於中醫診察咽喉、舌象時,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