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橫
舌橫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後世醫籍如《外臺秘要》稱作「橫舌」,《東醫寶鑒》則記為「舌腫」。此穴即為「啞門穴」,屬督脈要穴,為臨床常用之針灸穴位。
穴位定位與歸經
舌橫(啞門)位於頸部,後正中線上,當第1、2頸椎之間,後髮際正中直上0.5寸處。歸屬督脈,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,具有調節陽氣、開竅醒神之效。
功能主治
- 開竅利咽:主治舌強不語、暴喑、咽喉腫痛等症,為治療言語障礙之要穴。
- 清神醒腦:可改善癲癇、中風失語、精神躁動等神志病症。
- 通絡散結:用於頸項強痛、頭痛等經絡不通之證。
中醫理論探討
舌橫(啞門)之名,反映其與舌部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督脈「上頏交巔,絡腦」,而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。此穴位近延髓,針刺可調節氣血上承於舌,疏通經絡瘀滯,故能治舌本強硬、言語不利。
針灸操作
歷代醫家強調此穴深部為延髓,針刺需謹慎,傳統主張「刺入四分」,現代臨床多取伏案正坐位,針尖朝下頜方向緩刺0.5~1寸,得氣即止,避免深刺傷及髓海。
文獻考據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啞門,一名舌橫……在項後髮際宛宛中。」
- 《類經圖翼》:「此穴為陽氣之關隘,主治舌緩、暴喑。」
此穴別名之演變,體現中醫對穴位功能的多維認知,從「舌橫」至「啞門」,皆彰顯其調節舌咽與神志之雙重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