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蟲癇,病證名。因腸寄生蟲而引起的癇證,多見於小兒。《本草綱目》:「胃寒,蟲上諸證,危惡與癇相似,用白蕪荑、乾漆燒存性等分為末,米飲調服。」或用囊蟲丸。

蟲癇的病因是腸道寄生蟲感染,主要包括蛔蟲、蟯蟲、鉤蟲、鞭蟲等。這些寄生蟲會在腸道內大量繁殖,吸收人體的營養,並且分泌毒素,引起腸道黏膜的炎症,從而導致腹痛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此外,寄生蟲還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其他器官,引起全身性的症狀,如發熱、頭痛、肌肉酸痛、關節疼痛等。

蟲癇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消化道症狀:腹痛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。
  2. 全身症狀:發熱、頭痛、肌肉酸痛、關節疼痛等。
  3. 神經系統症狀:癇發作、抽搐、意識障礙等。

蟲癇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。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寄生蟲的卵或幼蟲,並且可以根據寄生蟲的種類,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蟲癇的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藥物治療:可以使用驅蟲藥物殺死寄生蟲,常用的驅蟲藥物包括阿苯達唑、左旋咪唑、丙硫咪唑等。
  2. 飲食調理:飲食要清淡易消化,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3. 注意衛生:保持個人和環境的清潔衛生,勤洗手,避免接觸被污染的物品。

蟲癇的預後一般良好,如果及時治療,可以完全治癒。但是,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如腸梗阻、腸穿孔、貧血、營養不良等。

因此,如果出現消化道症狀、全身症狀或神經系統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