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蟲癇

蟲癇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腸道寄生蟲擾動而引發的癇證,多見於小兒。此病證與一般癇證發作相似,然其病因特異,乃由寄生蟲(如蛔蟲、絛蟲等)內擾,導致氣機逆亂、風動痰湧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蟲癇之發,多因飲食不潔,蟲卵隨食入腹,寄生腸中。蟲體積聚,不僅耗傷氣血,更可擾動腸胃,阻塞氣機。蟲性善鑽,若上竄擾胃,或內動生風,可引動肝風,發為抽搐、昏仆等癇證樣症狀。此外,蟲積日久,脾胃運化失司,痰濕內生,風痰相搏,亦為致病關鍵。

臨床表現

蟲癇發作時,可見突然昏倒、四肢抽搐、兩目上視、口吐涎沫,與尋常癇證相似,然其特點在於發作前或伴有腹痛、齘齒(磨牙)、面生蟲斑(面部白斑)、嗜異食(如喜食泥土、生米)等蟲積徵象。發作後,患兒多感疲倦,或訴脘腹不適。

治療方藥

中醫治療蟲癇,以殺蟲驅蟲為主,佐以熄風化痰、調理脾胃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論述:

  1. 《本草綱目》載方:「胃寒,蟲上諸證,危惡與癇相似」,以白蕪荑、乾漆(燒存性)等分研末,米飲調服。白蕪荑能殺蟲消積,乾漆破瘀通絡,合用可驅蟲定癇。
  2. 囊蟲丸(現代成方):含雷丸、使君子、檳榔等殺蟲藥,配伍半夏、茯苓等化痰之品,適用於蟲積兼痰濕者。
  3. 其他常用藥:
    •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蟲擾,方中烏梅酸收安蛔,細辛、川椒辛溫殺蟲,黃連、黃柏苦寒清熱,兼調陰陽。
    • 化蟲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鶴虱、苦楝皮、檳榔等驅蟲藥為主,專攻腸道寄生蟲。

辨證要點

蟲癇需與他類癇證鑑別,重點在於:

  • 病史:有蟲積病史或飲食不潔史。
  • 伴隨症狀:發作前後見蟲積特徵(如腹痛、齘齒)。
  • 舌脈:舌苔多厚膩,或見花剝苔,脈弦滑或沉緊。

蟲癇之治,貴在標本兼顧,蟲去則風熄,脾胃健則痰無由生。然臨證須細審病因,不可見癇即投鎮肝熄風之劑,以免貽誤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