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黃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黃風

舌黃風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四》,其症見舌體腫脹疼痛,舌面泛黃,屬舌病範疇。此病多因心脾二經功能失調,痰火內蘊,上炎於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經鬱熱:心開竅於舌,若情志不暢或熱邪內擾,致心火亢盛,循經上灼,則舌絡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2. 脾濕化火:脾主運化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久鬱化熱,痰火互結,上蒸於舌。
  3. 痰火上炎:心脾熱盛,煉液成痰,痰火交熾,循經上擾,舌為其外候,故見黃色腫痛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舌象特徵:舌體腫脹,舌面呈現黃色,或兼見黃膩苔,嚴重者可有潰爛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口乾口苦、心煩失眠、小便短赤等熱象,或兼胸悶脘痞、痰多黏稠等痰濕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化痰、瀉火解毒為主,根據病機側重選方:

  1. 黃連溫膽湯加減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甘草等。
    • 方義:黃連清心瀉火,溫膽湯化痰和中,適用於痰熱擾心兼見煩躁不安者。
  2. 導赤散加味
    • 組成: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,可加黃芩、梔子等。
    • 方義:導赤散清心利水,加黃芩、梔子增強瀉火之效,適於心火熾盛伴小便短赤者。
  3. 涼膈散化裁
    • 若兼腑實便秘,可佐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,使火邪從下而解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心俞、脾俞、內關、勞宮等穴,針用瀉法,以疏泄心脾鬱熱。
  • 外治: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外敷患處,緩解局部腫痛。

舌黃風之證,需辨明心火、脾濕孰輕孰重,痰熱是否夾雜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亦強調調暢情志、清淡飲食,以防痰火復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