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蟲吐

蟲吐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蛔蟲擾動胃腑,導致胃氣上逆而引發的嘔吐。《醫學入門·卷五》記載:「蟲吐時常惡心,胃口作痛,口吐清水,得食暫止,饑則甚者,胃中有蛔也。」此症多因飲食不潔、脾胃虛弱,致使蛔蟲寄生腸胃,擾亂氣機,上犯胃脘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蟲吐之發,主要與蛔蟲內擾有關。蛔蟲性喜溫惡寒,常寄生於小腸,若脾胃虛弱,或飲食生冷,蟲體不安,上竄胃脘,阻滯氣機,胃失和降,遂生嘔吐。其特點為嘔吐清水,時發時止,伴有脘腹疼痛,得食稍緩,饑時加劇,甚或吐出蛔蟲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嘔吐清水:因蛔蟲擾胃,胃氣上逆,故頻頻作嘔,吐出物多為清涎或苦水。
  2. 脘腹疼痛:蟲動則痛作,時輕時重,痛處多在胃脘或臍周。
  3. 饑時症甚:空腹時蟲動更甚,故嘔吐、疼痛加劇,進食後暫得緩解。
  4. 或見吐蛔:嚴重者,蛔蟲隨嘔吐而出,可見蟲體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蟲吐,當以和胃驅蟲為主,兼調脾胃。常用方劑如二陳湯加減,配伍殺蟲安蛔之品:

  • 基礎方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理氣化痰、和胃降逆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苦楝根皮:苦寒下行,專殺蛔蟲。
    • 使君子:甘溫殺蟲,尤善治小兒蛔積。
    • 烏梅:酸以安蛔,緩解蟲擾之痛。
    • 檳榔:行氣導滯,助驅蟲下行。
    • 白朮:健脾益氣,固護中州,防蟲復生。

相關記載

蟲吐與吐蛔(嘔吐蛔蟲)病因相近,皆屬蛔蟲為患,然吐蛔者症更重,蟲體直接上湧而出。古籍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蛔厥」亦與蟲吐相關,皆因蟲擾氣逆,治則相通。

此症須辨明虛實,若脾胃虛甚,可佐以六君子湯補脾;若寒熱錯雜,可仿烏梅丸寒溫並用。總以驅蟲為先,調脾胃為輔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