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菌

病名:舌菌,又稱「舌疳」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指舌體表面腫起如菌狀或木耳狀的病變。其名源於病變形態似菌菇,多發於舌緣或舌尖,色呈紅紫,嚴重者可潰爛出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經鬱熱:中醫認為「舌為心之苗」,心火亢盛或情志鬱結,氣滯化火,上攻於舌,致氣血壅滯,形成腫物。
  2. 氣鬱血瘀:長期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行不暢,瘀血凝結於舌絡,發為舌菌。
  3. 熱毒蘊結:外感熱邪或飲食辛辣,熱毒內蘊,燔灼舌體,腐肉成膿,狀如菌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舌體局部腫硬,隆起如豆,色紅或紫。
  • 中期腫物漸大,形似木耳或蕈狀,表面或有潰瘍,疼痛明顯,伴口乾、煩熱。
  • 後期若熱毒深重,可蔓延至全舌,潰爛流膿,甚至影響言語、飲食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心瀉火,涼血解毒
    • 主方:犀角地黃湯(犀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)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迫血妄行者。
    • 加減:若心火亢盛,加黃連、梔子;若腫痛甚,加連翹、蒲公英。
  2. 疏肝解鬱,活血散結
    • 主方:柴胡疏肝散桃紅四物湯,適用於氣滯血瘀型,症見舌質暗紫、情緒抑鬱。
  3. 外治法
    • 可用冰硼散錫類散外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、斂瘡生肌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舌疳:與舌菌症狀相似,但舌疳多屬虛證,病程較長,常伴陰虛火旺之象,如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治法以滋陰降火為主(如知柏地黃湯)。
  • 舌癰:舌體局部紅腫熱痛,但形態多呈癰腫,未成菌狀,屬陽證熱毒,治宜清熱解毒(如五味消毒飲)。

古籍參考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舌菌屬心經,多因氣郁而生。舌上如菌狀,或如木耳,其色紅紫。」強調情志因素與心火亢盛為致病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