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爛

病證名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七,指舌體或舌面發生潰爛、腫痛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舌爛多與肝、胃、心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,濕熱或熱毒蘊結有關,臨床需辨明病因病機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與證治

  1. 肝膽濕熱證

    • 病機:因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氣鬱結,鬱久化熱,或肝膽濕熱循經上炎,熏灼舌體。
    • 症狀:舌邊緣出現白點或潰爛,伴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膽濕熱。
    • 方藥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方中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澤瀉、車前子利濕熱,當歸、生地養陰和血,以防苦寒傷陰。
  2. 心脾熱毒證

    • 病機:過食辛辣厚味或外感熱邪,導致心脾積熱,熱毒上攻舌絡,腐蝕血肉。
    • 症狀:舌面或舌體潰爛,瘡面紅腫灼痛,甚則潰瘍深陷,妨礙飲食,伴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合大黃黃連瀉心湯(《傷寒論》),前者清心火、利小便,後者瀉火解毒。
      • 外用錫類散(《金匱翼》)吹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  • 經絡聯繫: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足厥陰肝經絡舌本,故舌爛與心、脾、肝關係密切。
  • 辨證要點:需區分虛實,實證多見紅腫熱痛、潰瘡色鮮;虛證(如陰虛火旺)則瘡面淡紅、久不癒合,治法當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世醫得效方》指出舌爛「由熱毒上衝」所致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分述:「舌瘡腫痛多屬心火,邊爛者責之肝膽。」

此病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象綜合辨治,用藥時需注意清熱勿傷陰,瀉火勿伐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