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裂

病證名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:「心熱則舌裂而瘡。」指舌體表面出現裂紋,伴隨疼痛或口乾燥等症狀的病症。中醫認為,舌裂多與臟腑功能失調,尤其與心、腎、脾等臟腑的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上炎
    心開竅於舌,若心火亢盛,上炎至舌,灼傷津液,則導致舌體失潤而裂。臨床常見舌裂深紅、疼痛明顯,伴口乾、煩躁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  2. 陰津耗傷
    久病體虛、熱病傷陰,或過度勞累、房事不節,導致腎陰虧虛,津液不能上承於舌,舌失濡養而見裂紋。此類患者多伴口燥咽乾、舌紅少苔、聲音嘶啞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3. 脾虛濕蘊
    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盛,濕濁上泛,阻滯氣機,亦可導致舌體氣血不暢,形成裂紋。此類舌裂多見舌質淡胖、邊有齒痕,苔白膩或滑潤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心火亢盛證

    • 主症:舌裂深紅、灼痛,口乾渴,心煩失眠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減。若兼見陰傷,可酌加玄參、麥冬以滋陰降火。
  2. 陰虛津虧證

    • 主症:舌裂無苔或苔少,舌質紅絳,口燥咽乾,聲音嘶啞,五心煩熱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潤燥。
    • 方藥:甘露飲(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石斛、黃芩、枇杷葉、茵陳、枳殼、甘草)或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丹皮、薄荷、白芍、甘草)加減。若腎陰虧虛明顯,可選用六味地黃湯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滋補腎陰。
  3. 脾虛濕蘊證

    • 主症:舌裂伴舌體胖大,邊有齒痕,苔白膩,口黏不欲飲,脘悶納呆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。
    • 方藥:參苓白朮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、甘草)加減,或配合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以祛痰濕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除《景岳全書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舌裂者,或因心火,或因陰虛。」《辨舌指南》則進一步指出:「裂紋舌,有因陰虛血燥者,有因實熱內灼者,當辨其色與苔。」說明舌裂之辨證需結合舌色、苔質及全身症狀綜合判斷。

現代中醫觀點

現代中醫認為,舌裂不僅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,亦可能反映長期體質偏頗,如氣陰兩虛、血瘀阻絡等。臨床治療時,除針對主證用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刺絡少衝、湧泉以瀉心火,或灸足三里以健脾)或食療(如百合、銀耳滋陰,蓮子心清心火)輔助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