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裂而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裂而瘡
病名
舌裂而瘡,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,其記載:「心熱則舌裂而瘡。」此病多因心經火熾,上炎於舌所致。臨床表現為舌體裂開、生瘡,伴有疼痛,嚴重者甚至影響飲食。《證治準繩·雜證》第八冊亦提到:「風熱口中乾燥,舌裂生瘡」,進一步說明風熱之邪亦可導致此症。
病因病機
- 心火上炎:心開竅於舌,若心火亢盛,循經上炎,灼傷舌絡,則見舌裂、生瘡。
- 風熱侵襲:外感風熱之邪,或飲食辛辣燥熱,積熱化火,燔灼口腔,導致舌體乾燥裂開。
-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上炎,亦可引發舌裂生瘡,此類患者多兼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舌面出現裂紋,深淺不一,或伴有潰瘍、瘡面。
- 疼痛明顯,進食辛辣或熱物時加劇。
- 或見口乾、口苦,甚則口臭。
- 若因心火熾盛,可兼見心煩、失眠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心瀉火:適用於心火上炎者,方選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減,以清心利尿,引熱下行。若火毒熾盛,可合用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涼血解毒。
- 疏風清熱:風熱所致者,宜用甘露飲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、石斛、黃芩、枇杷葉、茵陳、枳殼、甘草)加減,以養陰清熱、疏風潤燥。
- 滋陰降火:陰虛火旺者,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或黃連阿膠湯,滋腎陰、清虛熱。
相關條目
參見舌上瘡,此症與舌裂而瘡相似,均為舌體病變,但舌上瘡多以局部潰瘍為主,而舌裂而瘡則兼見裂紋,病機上亦有細微差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