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瘤
舌瘤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咽喉經驗秘傳》,其載:「舌上生惡肉,漸腫不痛,名舌瘤。」此症以舌體局部增生腫塊為主要特徵,屬中醫「舌疳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述舌部良性或惡性腫瘤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其病機與臟腑經絡之關聯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瘤之形成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久則血行受阻,瘀血凝滯於舌絡,結為腫塊。
- 痰濕凝聚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濕上泛,阻滯舌體,日久成瘤。
- 熱毒蘊結: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,熱毒內蘊,燔灼舌絡,血肉腐敗,發為惡肉。
- 正氣虧虛: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舌體失養,邪毒乘虛滯留,漸成瘤體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舌體表面或深部出現腫塊,初起多無痛感,漸次增大,質地或硬或軟,色澤或淡紅或暗紫,甚則表面潰爛,滲流血水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悶(肝鬱氣滯);或見納呆脘痞、舌苔厚膩(痰濕內阻);若熱毒熾盛,則可兼見口渴煩熱、便秘溲赤。
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舌瘤質硬,色紫暗,伴情緒抑鬱,舌質紫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痰濕阻絡型:瘤體柔軟,舌苔白膩,胸悶痰多,脈滑。
- 熱毒壅盛型:腫塊紅腫灼痛,或潰爛流膿,身熱口臭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氣血兩虛型:瘤體生長緩慢,面色萎黃,乏力氣短,舌淡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舌瘤,首重辨證施治,以「行氣活血、化痰散結、清熱解毒、扶正祛邪」為大法,內服外治並舉:
- 內治:依證型選方,如氣滯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湯加減;痰濕凝滯者投二陳湯合消瘰丸;熱毒熾盛者予黃連解毒湯;氣血虛弱者選八珍湯化裁。
- 外治:可配合冰硼散外敷,或針刺金津、玉液等穴以通絡散結。
古籍溯源
除《咽喉經驗秘傳》外,歷代醫家對舌瘤相關記載散見於「舌疳」「舌蕈」等論述中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舌疳」乃「心脾火鬱,結毒上攻」所致,治法強調清心瀉脾、解毒消瘤。
綜言之,舌瘤之辨治須結合整體與局部,審因論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