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麻

舌麻,又稱「舌本麻木」,屬中醫證名,指舌體自覺麻木不仁,或如蟻行感,甚則失去知覺。此症多與氣血失調、痰濕阻絡或肝腎不足相關,臨床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失養
    陰血虧虛,舌體失於濡潤,經絡空虛,故見麻木。《嵩崖尊生書》提及:「血虛亦舌麻」,多伴面色蒼白、心悸眩暈,舌質淡,脈細弱。
  2. 痰火鬱阻
    痰濕內生,鬱久化火,痰火循經上擾舌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《證治匯補·麻木章》指出:「火痰居多」,症見舌麻而黏膩,胸悶煩熱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風痰上擾
    脾虛濕盛,風邪夾痰上壅舌本,致氣血痹阻。此類舌麻多突然發作,或伴口眼歪斜、言語不利,屬中風先兆之一。
  4. 肝腎虧虛
    肝腎不足,精血不能上承,舌絡失養,常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者,症見舌麻綿綿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清熱化痰:適用於痰火內擾者,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,或貝母瓜蔞散清化熱痰。
  • 祛濕通絡:針對風痰或濕痰阻絡,可選半夏白朮天麻湯,佐以僵蠶、地龍等祛風通絡。
  • 養血祛風:血虛風動者,宜四物湯合牽正散,酌加雞血藤、首烏藤養血活絡。
  • 補益肝腎:肝腎虧虛者,以杞菊地黃丸或左歸丸滋補下元,充養舌本。

相關鑑別

舌麻與舌痹相似,然舌痹多兼言語謇澀、痛覺減退,病機更深,常與心脾鬱火或氣血瘀滯相關,治法亦有差異。

(註:本文基於中醫理論闡述,不涉及現代醫學診斷與治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