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膜

病證名,指初生嬰兒舌面上覆蓋一層白色薄膜,多因胎中感受熱毒,熱邪蘊積脾胃,上熏於口舌所致。此證屬中醫「胎毒」範疇,與孕母體質偏熱或孕期飲食辛熱等因素相關。

病因病機
胎兒於母體時,若孕母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或情志鬱熱,致使熱毒內蘊,傳於胎兒。出生後,脾胃運化未健,熱毒上攻,熏灼口舌,形成白膜。此膜若不及時處理,可能進一步化熱生風,引發驚啼、煩躁等症,如《瘍醫大全》所言:「若不刮去,則發驚。」

臨床表現
舌面可見白色或灰白色薄膜,緊附於舌體,輕者薄如蟬翼,重者厚膩難除。患兒可能伴隨吮乳困難、哭鬧不安,甚則發熱。

治法

  1. 外治
    • 以消毒軟布或棉籤輕刮舌膜,使其微微出血,再以少量白礬末擦拭,取其清熱解毒、收斂燥濕之效。《保生碎事》載:「先將舌上白膜刮出血,以白礬少許擦之。」
  2. 內治
    • 選用清熱解毒、瀉火涼血之方,如三黃湯(黃連、黃芩、大黃)加減,以清泄脾胃積熱。若兼夾陰虛,可佐以生地、玄參;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舌為心之苗,又屬脾之外候。舌膜之形成,反映心脾積熱上炎。此證雖多見於新生兒,然成人若見舌面異常厚膩白膜,亦可能為濕濁內蘊或陰虛火旺所致,需辨證論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未病」,孕母調攝得宜,可減少胎毒致病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