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痛(中醫病名)
定義與病機
蟲痛乃中醫特有之病名,指因腸道寄生蟲擾動所致之脘腹疼痛證候。其病機主要為蟲體寄生腸道,擾亂氣機,耗傷氣血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。蟲體在腸道內蠕動竄擾,或結聚成團,或鑽入膽道,均可引發劇烈腹痛。
臨床特徵
蟲痛之典型症狀表現為:
- 特殊疼痛模式:發作時心窩嘈雜不適,腹部陣發性絞痛,甚則如蟲咬嚙,疼痛可向上攻心
- 飲食相關性:饑餓時易發作,進食後疼痛反加劇,待飽食後則暫時緩解
- 間歇發作:時痛時止,發作無定時,疼痛停聚不似其他腹痛持續不散
- 觸診特點:以手按壓腹部時疼痛可暫時緩解
- 伴隨症狀:常見嘔吐清水,患者雖痛卻仍能進食,嚴重者腹部可見青筋暴露
病因分類
中醫認為蟲痛與多類腸蟲相關,主要包括:
- 蛔蟲致病:最為常見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"長蟲",其性喜鑽竄,易致膽道蛔厥
- 蟯蟲為患:多見於兒童,夜間肛門奇癢為特徵
- 絛蟲侵擾:可致腹部隱痛兼見面黃肌瘦
- 鉤蟲傷血:又稱"伏蟲",可致貧血黃腫
診斷要點
- 望診:面部可見蟲斑(白斑),唇內有粟狀顆粒,舌苔花剝
- 問診:詢問異食癖史(如喜食生米、泥土等)
- 切診:腹診可觸及條索狀物,脈象多弦緊或滑數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蟲痛講究"先安後驅":
- 誘導階段:先以肉汁、糖蜜等甘味之品誘蟲上行,使其鬆動
- 驅殺階段:繼用苦楝根皮、使君子等苦辛殺蟲之藥
- 調理階段:蟲去後以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和胃
經典方劑
-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寒熱並用,安蛔止痛,尤適膽道蛔蟲
- 化蟲丸(《和劑局方》):專攻腸中諸蟲,含鶴虱、檳榔等
- 追蟲丸(《證治準繩》):含黑丑、雷丸,力峻效速
- 布袋丸(《補要袖珍小兒方論》):治疳蟲,攻補兼施
相關病證
蟲痛與"九蟲病"、"蛔厥"等密切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載九蟲(伏蟲、蛔蟲、寸白蟲等)之別。蛔蟲病嚴重者可發展為"蛔厥",見突然右上腹鑽頂樣痛,四肢厥冷,屬急重症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