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木
舌木為中醫病證名,指舌體麻木不仁、感覺遲鈍之症,屬「舌痹」範疇。《景岳全書·卷二十六》明確提及:「肝熱則舌木而硬」,指出肝經鬱熱為致病關鍵。此症多因氣血運行失暢,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舌竅失養,經絡阻滯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肝熱上擾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火熱循經上炎,燔灼舌絡,致氣血壅滯,舌失濡養而麻木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肝風內動亦可能引動舌木。
- 痰瘀阻絡: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或氣滯血瘀,痰瘀互結,阻塞舌絡,致氣血不能上榮,舌體失養而麻木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瘀血阻絡」可致局部感覺異常,舌木亦屬此理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,氣血虧虛,無力濡養舌體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營氣虛則不仁」,遂見舌木不仁之象。
臨床表現
舌體麻木或僵硬,或伴灼熱感,甚者言語不利。若因肝熱所致,多兼見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、脈弦數;痰瘀為患者,舌質多暗紫或有瘀斑,苔膩,脈滑澀;氣血虛者則舌淡、脈細弱。
中醫辨治
- 肝熱證:治宜清肝瀉火、疏風通絡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配合鉤藤、菊花等平肝息風。
- 痰瘀證:治以化痰祛瘀、通絡開竅,可用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化裁,酌加遠志、石菖蒲等開竅之品。
- 氣血虛證:當益氣養血、溫通經脈,方用八珍湯或歸脾湯,佐以雞血藤、丹參等活血通絡。
舌木一症,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實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臨證需詳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王清任等對此均有論述,結合經絡理論與氣血辨證,可進一步深化對該症之理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