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衄

病證名,指舌體出血之證,又稱「舌上出血」。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諸血門》。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而舌本又為肝脈所絡,故舌衄多與心、肝、脾、腎等臟腑之火熱上炎,迫血妄行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上炎

    • 心開竅於舌,若心火亢盛,循經上炎,灼傷舌絡,則致舌衄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紅腫脹、心煩不寐、口乾渴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瀉心湯(大黃、黃連、黃芩)、導赤飲加黃連、連翹、蒲黃。
  2. 肝火上擾

    • 肝經循喉嚨,絡舌本,若肝鬱化火,上灼舌絡,則見出血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頭痛目赤、脅痛口苦、舌乾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文蛤散
  3. 胃火熾盛

    • 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胃火熏之,亦能出血。」胃經循行過舌,若胃熱上衝,灼傷血絡,則致舌衄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紅苔黃、口臭、牙齦腫痛、煩渴引飲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玉女煎清胃散加減。
  4. 脾腎陰虛,虛火上炎

    • 脾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炎於舌,亦可致衄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紅少苔、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茜草、側柏葉。

外治法

  • 炒蒲黃末炒槐花末外敷舌面,以收斂止血。
  • 塗舌丹(適用於舌腫出血如泉者)。
  • 紫金沙丸(適用於舌上出血如針孔者)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,以心、脾、腎之脈皆及於舌,若此諸經有火,則皆能令舌出血。」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「有舌硬而出血者,宜木賊煎;有舌腫出血如泉者,宜塗舌丹。」

舌衄屬衄血範疇,臨證需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