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起芒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起芒刺

定義
舌起芒刺,又稱「舌生芒刺」,屬中醫舌診之重要病徵,指舌面上苔垢隆起如刺狀,撫之礙手。此象多因體內熱邪熾盛,灼傷津液,致使舌苔乾燥堅硬而成刺狀。臨床上,芒刺之形態、分布部位及密集程度,可反映熱邪之深淺與臟腑病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極生刺
    中醫認為,芒刺乃「熱極」之徵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陽明病,舌上生芒刺者,熱甚也」,指出胃腸燥熱內結,津液受灼,苔質乾枯而呈刺狀。此類患者多伴見高熱、煩渴、便秘等陽明腑實證候。
  2. 臟腑熱盛分型
    根據芒刺分布部位,可進一步辨別熱邪所犯之臟腑:

    • 舌尖芒刺:主「心火亢盛」。心開竅於舌,舌尖屬心肺,若見紅赤芒刺,多見心煩失眠、口瘡尿赤等症。
    • 舌中芒刺:主「脾胃熱熾」。舌中屬脾胃,若苔黃厚兼芒刺,多因胃火熾盛或食積化熱,症見脘腹灼痛、消穀善饑。
    • 舌邊芒刺:主「肝膽鬱熱」。舌兩側屬肝膽,若見紅刺伴舌邊紅腫,多因情志化火或膽火上炎,症見口苦、脅痛、目赤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芒刺形態:熱邪愈盛,芒刺愈顯粗大密集。輕者微凸如砂粒,重者堅硬如釘,甚則舌面龜裂。
  • 苔色變化:多伴苔色黃燥,若熱極傷陰,可轉灰黑焦裂;若兼濕濁,則苔膩而底刺隱現。
  • 兼症辨析
    • 芒刺兼舌質絳紅,為「營分熱盛」,見於溫病熱入心包。
    • 芒刺兼舌面乾枯無津,屬「陰虛火旺」,虛熱內擾所致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舌診篇》云:「舌生芒刺,熱結深也,刺多刺大,邪甚病重。」清代《辨舌指南》亦載:「凡舌起刺,手捫之糙澀,多屬實火內燔。」皆強調芒刺與實熱證之關聯,並以觸診糙澀與否辨其真偽。

附:相關證型舉隅

  • 陽明腑實證:芒刺滿布舌中,苔黃燥,伴腹滿拒按。
  • 心火上炎證:舌尖紅刺叢生,舌體赤痛,小便短赤。
  • 肝膽濕熱證:舌邊芒刺黏膩,苔黃厚,脈弦滑數。

(註:本文專述中醫理論,不涉臨床處置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