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上出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上出血
舌上出血,又稱「舌衄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七。該書指出:「心主血脈而候於舌,若心臟有熱,則舌上出血如湧泉。」此症主要表現為舌體表面無故滲血,甚者出血量多如泉湧,多與心經熱盛、血熱妄行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手少陰心經之別繫於舌本。心主血脈,若心火亢盛,或熱邪內擾,迫血妄行,則血不循經,溢於舌面而為衄。此外,肝火上炎、胃熱熾盛、陰虛火旺等,亦可循經上擾,灼傷舌絡,導致出血。
辨證分型
-
心火亢盛證
- 主症:舌面出血量多色鮮,伴舌尖紅赤、口舌生瘡、煩躁失眠。
- 病機:心經實熱,上炎舌絡。
- 治法:清心瀉火,涼血止血。
-
肝火上炎證
- 主症:舌衄兼見頭痛目赤、脅痛易怒,舌邊紅絳。
- 病機:肝鬱化火,上灼舌絡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降逆止血。
-
胃熱熾盛證
- 主症:舌出血伴口臭、牙齦腫痛,渴喜冷飲。
- 病機:陽明胃熱上攻,迫血外溢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生津。
-
陰虛火旺證
- 主症:舌衄反覆發作,血色淡紅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- 病機: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止血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舌衄多由心脾積熱,或酒毒上衝所致。」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:「舌上出血,屬心脾鬱熱者十居八九。」顯示此症與心、脾、肝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相關鑑別
需與「齒衄」(牙齦出血)、「肌衄」(皮下出血)區分。舌衄病位明確,病機多聚焦於上焦熱盛或陰虛火炎,治療當以清熱涼血、滋陰降火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