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上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上瘡

舌上瘡,又稱「舌瘡」,係指舌體表面生瘡潰爛,或見裂紋滲血,伴隨腫脹疼痛之病證。此病首載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二,屬中醫「口舌瘡」範疇,多因內熱熾盛或虛火上炎,循經上擾舌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脾積熱
    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久化火,致心脾二經熱毒蘊結,循經上蒸,燔灼舌絡,則發為舌瘡,症見瘡面鮮紅、灼痛劇烈,甚則潰爛滲血。
  2. 胎火上衝
    妊娠期間,陰血聚以養胎,若素體陽盛,或陰虛內熱,易致胎火妄動,上攻舌竅,形成舌瘡,多伴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。
  3. 氣陰兩虛
    久病體弱,或過服寒涼,損傷脾胃,中氣不足,陰火內生;或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均可致舌瘡遷延不癒,瘡面色淡、隱痛綿綿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實熱證

    • 主症:舌瘡紅腫熱痛,表面覆黃白腐膜,伴口渴喜冷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解毒消瘡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合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以清心火、瀉胃熱。
  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連翹、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2. 虛火證

    • 主症:舌瘡反覆發作,瘡面淡紅,疼痛隱隱,伴腰膝酸軟、夜寐盜汗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引火歸元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酌加知母、黃柏滋陰清熱;
      • 若兼氣虛,可合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益氣托毒。
  3. 氣虛夾熱證

    • 主症:舌瘡日久不癒,瘡面色黯,疲乏無力,納差便溏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甘溫除熱。
    •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少量黃連、梔子清餘熱。

外治法

  1. 含漱
    • 以黃連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2. 外敷
    • 潰瘍處可外搽 冰硼散(《外科正宗》)或 錫類散(《金匱翼》),以消腫止痛、生肌斂瘡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舌瘡多由心火熾,脾熱熏蒸亦致之」,強調清瀉心脾為要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虛火舌瘡,當滋其陰,不可妄投苦寒」,提示辨證需分虛實。

此病須結合舌脈詳辨寒熱虛實,用藥方能切中病機。